四合院:从聋老太太开始

《四合院:从聋老太太开始》

002 给柱子介绍对象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002 四合院

下楼来到车棚,老周家有两辆自行车,并不是后是大家熟知的飞鸽、凤凰、永久。这个时期国内的自行车产量很低,后世的二八大杠这个月才在沪下线,战争结束没几年,路上的自行车大部分都是抗战、内战时期缴获的。

一辆山口平把28型直梁,前后鼓刹,还带了个车灯,虽然亮度可怜。还有一辆是屈井公司生产的军用自行车,长得很怪异,车头一个灯,前叉上还有一个灯,带一个6V8瓦的发电机,现在还能正常使用。前轮特别的粗,挡泥瓦上还有个特殊的货架,听说放榴弹炮用的。

其实现在的自行车还比较便宜,产量虽然不高,但是人们的购买欲望也不高,永久的的自行车卖158,还不要自行车票。等到了59年才会出现自行车票还有手表票,到了62、63年三转一响的价格会到一个高峰期。周叔把袋子绑在前面的货架上,骑上车之后小卫坐在后座上就出发了。

一路上断断续续的跟周叔吹着牛逼,周叔的父亲角色类似于夏东海,讲道理会说话还很开明,其实这个年代的人们的思想还是挺开放的。这一路要骑4、50分钟,小卫又想起来第一次见聋老太太。

那时小卫穿越过来还没几个月,有一次跟卫父去单位玩,正巧发过年的东西,老卫下班的时候就带着小卫给聋老太太送去了一部分。刚见到聋老太太的时候小卫真没意识到这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的“禽满四合院”,直到后面何大清下班回来,这张脸太有辨识度了。

聋老太太一家在八国联军时期被打死了不少,那时老太太还是个小姑娘,后来嫁给了父亲的徒弟,陪嫁了套四合院,再往后两人开了座酒楼。老太太娘家姓谭,就是谭家菜的那个。两口子有两子一女,还收了两个徒弟,本来日子不错,但是女儿小时候走丢了,大儿子后面也被日本人打死了,丈夫受不了刺激一病不起,没几年也去了。小儿子想要报仇参军去了,不是红军,时间位置都对不上,但应该也是死于抗战,从那以后就没回来过。

这本来和卫父没啥关系,毕竟那些年死的人太多,顾不过来。但是卫父和周叔在翼南开展敌后工作的时候,手下有个排长因为在京都有亲戚被派去收集消息去,没错这人是老太太娘家外甥,在京都待了几年工作开展的很不错,日本投降的时候才撤回来,归队时老太太的小徒弟也跟了过来。老太太是人精,潜伏的那几年很清楚这外甥是干啥的,对于外甥很是照顾,平时也给打掩护,可惜后来外甥和小徒弟打泰源的时候战死了。

老卫和周叔知道有这位,一年有空也会过来2趟。就小卫观察,这老太太平时挺和善,但人老成精,狠起来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到了四合院快7点半了,巷子里面也没啥人,天太冷,都窝家里面了。这院子是个挺宽敞的三进四合院,在那南锣鼓巷附近,就是故宫后面。

宽度有23、4米,深度也有50来米。因为晚晴时期就做出租房了,建筑格局改了不少。照壁给拆了,前院后院一共加盖了三间房。

进了大门右侧是阎老师家的房子,这原来是个门房,前院左右两侧各加盖了一间,因为也是同种风格的屋子,并不显得突兀。大门左侧是一排倒座房有5间,每间都和阎老师家的差不多大小,3米宽5米深。

进了垂花门是内院,垂花门两侧原先是游廊,被改建成4间住房,每间略小于倒座房,正对着门的是正房,有11米宽6米深,左侧是一间6*5的耳房,右侧是一间3*5的小耳房,在往右侧就是通往后院的通道。两侧的东西厢房都是10*4大小,不过都被分割成了两户,每个厢房靠近游廊一侧还带了个3.5*3.5的厢耳房。正房和厢房的高度都很高,做成复式也不会压抑。

后院就是一排后罩房,有7间,大小和倒座房差不多,院子最左侧也加盖了一间。整个院子里面住了18户人家,电视剧里面的主人翁这时期也都住了进来。

四合院原先是聋老太太的私产,解放时想给办经租房的,但是老太太看的明白都捐给街道了,自己还有大徒弟何大清都租房子住,街道也只象征性的收了每月两块的房租,要知道阎老师那两间小房子每个月都要3块。

说下剧情里面的主要人物,阎阜贵前面说了住前院,解放前是个记账先生,51年才去学校当的小学教员,今年的小学教员工资分为19级,从最低的16.5到最高的75.9,除非是大学毕业否则绝大部分小学老师到退休都拿不到50块,阎老师现在拿12级工资每月31.9,这时小阎解娣已经出生了。幸亏阎老师一家解放后一直都居住在城里,前段时间登记粮食关系的时候都属于城市户口,每个月都有便宜的商品粮吃。

与之相反的是贾家,贾家解放前是白铁匠,外面有个店制作白铁壶、水桶之类的,解放时按成分应该是小资产阶级。

额,现在居民是划分成分的,农村分为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城市居民成分则从高到低主要有以下几类:1、民族资产阶级 2、小资产阶级(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 3、半无产阶级(店员、小贩等) 4、无产阶级(工人、职员)等。

贾家在京都解放前几个月的混乱时期跑回农村了,因为还留着两分地,被询问的时候就说一直在城里打工,所以就被划归了贫农还给分了几亩地。后面轧钢厂扩建,易忠海跑去农村通知的贾东旭进厂,贾东旭就回到四合院租了半间厢房,但是贾张氏因为分了地一直呆在农村,后面贾东旭结婚了也只是让秦淮如经常来城里住几天,平时还是在家务农,不过离的近来回也方便,才30里路的样子。

这两年农村的日子还可以,地是自己的,进了城还得再租一间房子。特别他们一家的成分好,在农村也没人敢欺负她们。结果今年开始紧缩城市人口,再想办京都户口就难了,就算户口迁了过来粮食关系也办不下来。

再说易忠海,对贾东旭非常的好,好的有点不可思议。听说易忠海年轻的时候在贾家的白铁匠铺干过一段时间,不知道是不是年少时爱慕过贾张氏。后来贾东旭父亲死的早,易忠海自己又生不出来,就有了某些想法,让爱慕对象的儿子给自己养老?

现在京都还没实行八级工资制度,易忠海40来块的工资,和一大妈租了中院的半间厢房住,易忠海和贾家民国时也是一直租住在此的。小卫认识的易忠海算不上什么道德圣人,院子里面就对贾东旭和老太太照顾。

想想也是,后面易忠海为什么半夜偷偷的给贾家粮食,不就是因为不想其他人知道嘛,他只想帮助贾家,帮助其他家的时候并不大想出力。至于为什么照顾老太太,因为小日本占领京都时期是老太太收留了他们两口子,院子里的老人不少都呈老太太的情。

何大清,聋老太太丈夫的大徒弟,不是从小收养但也是当作半个儿子养。何大清自己也挺孝顺的,这十来年一直照顾着老太太。这人有脑子、聪明也会算计,但是胆子小,做事有点逆来顺受,最近农村的成分不好又被翻后账了,何大清整天胆颤心惊的。

院子里面好几户都租住了2、30年,何大清之前是个掌柜不少人都清楚,怕被秋后算账。这不,最近搭上了个外地的寡妇想要跑到一个都不认识他的地方去。

他儿子傻柱,可惜长了张嘴,都说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傻柱这张嘴可没少得罪人。做事怎么说呢,比较浑,经常一付老子天下第一的模样。幸亏他老子把傻柱这个外号叫开了,别人都把他当半个傻子,不想跟他一般见识。不过傻柱不傻,起码整别人的时候不傻,就是缺根筋。

贾家结婚的时候在院里办的,当天小卫也跑来凑热闹,想看看年轻的秦淮如长得啥样。确实长得不错,很润,不过要说长得的多好也不至于,毕竟要干农活,风吹日晒的,皮肤没有剧里面的白净,倒是眼睛挺勾人。小卫还特意注意了傻柱,傻柱当时真傻了,两眼都直愣了,小卫估计从那时就有了想法。至于何雨水,现在还小,看不出来以后啥样子。

刘海忠,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知道老周是个小官,小卫这么小都拍他的马屁,害的小卫都不意思跑来看戏了。现在老刘家的老二老三还小,也没开始挨揍,不过官迷的这个属性已经显露无疑,刘海忠在后院租了两间房,一会说不定还得尴尬一回。

周叔带着小卫一路走到后院,敲了敲老太太家的大门“来了来了,谁啊?”传来了一阵男声,何大清打开了门。

‘何大哥“周叔打了声招呼。

‘周主任,您来了啊!”说着,何大清让开位置,看见后面还跟着的小卫“明子,跟你叔出来串门了。”

‘何叔,这不是老长时间没来吗“小卫说着跟着走了进去。

‘谭姨””谭奶奶“叔侄俩两说着走到老人身旁。

今年聋老太太60出头,身子不错,腿脚灵活,头发大部分还是黑色的。估计是日本人被赶跑之后大仇得报,想开了。

‘谭姨,最近身体咋样?”

‘好!好!能吃能喝的。”

‘那就好,天冷了,别着凉了。”

‘不能,你看屋里多暖和,大清才买了200斤煤。”

‘那是,可北京城都不好找大清哥这么孝顺的。”周叔这说的是实话,老太太从小就是个小姐,虽说后来家里没落了,但该有的条件还是有。就算到了抗战时期两徒弟也是把她当亲娘照顾,前两年何大清老婆死了,老太太的衣服都是何大清给洗,吃穿住都不差。何大清本身的厨艺就不错,当年小日本就好他这一手。

‘小周,姨有事问你。”

‘姨,您说。”

‘前段时间大清回了趟保定老家,他本家有个叔叔因为家里之前有个20亩地被划成富农,现在日子过得可不好过,今年土地都给国有化了,还弄了高级社,家里的耕牛、农具都上交给生产队了,但是两个16岁的娃娃都不让上工算工分。家里就三个劳动力一天不到20个工分,吃的又多,到时候分粮的工分都不一定凑得够。队长家两个11岁的小子放了3头牛,每天都12个工分。大清看了害怕,你说这事会不会波及到我们这,毕竟大清的过往你也清楚。”老太太指了指何大清。

周叔想了想说“应该不会,大清看到的应该也只是少数情况,毕竟建国还没多久,基层干部的思想水平参差不齐。这几年还是主要抓生产、抓发展,而且我们这是京都,下面的人不敢这么做。”

“那以后呢?”何大清急忙问道。

“应该也不会”周叔的语气不是那么肯定,周叔的朋友不少,知道上面的态度差异挺大,但是周叔心中还是相信领导的,不过也有一些不安。

老太太接过话来“大清他最近认识了个寡妇姓白,带了三个孩子,人我是见过,长得倒也可以,性格不好不坏,但是指望那三个孩子给大清养老我看没指望。”

“这要看大清哥自己咋想的了,是真想娶过来过日子还是想过去躲着。我看大清哥主要还是想找个都不认识他的地方重新生活吧?”周叔笑道。

何大清打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头“周主任,还是您懂我。你也知道我这人胆子小,抗战那几年对着小日本我是整天胆颤心惊的,这老了老了不想再担惊受怕了。我知道她是想让我帮她养三个孩子,我也想让她活着的时候把我照顾好。至于工作我也打听好了,那边有个国营饭店要个主厨,比我在轧钢厂的收入高不少。我跟她说好了,每个月45块的家用,多了的我给老太太寄回来存着。还有老易那边我也打了招呼了,每月5块帮忙照顾下雨水。师娘以前也收留过老易两口子,他们愿意给师娘养老。”

“嘚,大清哥你自己想的清就行。”周叔笑着说道。

“就是对不起师娘,对不起师父了!”何大清眼睛红了。

“屁,老太太我啥都不缺,要你照顾我,再说你都照顾我那么些年了,不是还有我孙子吗。”老太太丝毫不在意。

“何叔,你就没想过柱子哥啊?”这话让几个人一愣。

“柱子20岁了,也有我5、6成的手艺,用不着我照顾了吧。”这语气没有丝毫底气。

“您也知道柱子哥的脾气,这几个月相亲对象被气跑了好几个,您要是走了更没人制得住他了,我想您走之前先让柱子哥结婚了呗。”小卫不怀好意的的说到。

“对、对,小明子说的对,让柱子抓紧结婚,给我多生几个重孙,得找个会持家管的住柱子的。”老太太乐了。

小卫也乐了,老太太真懂我,给傻柱找个母老虎以后院子里面就有意思了。

“嘿,你小子多大就知道结婚了,要不要你婶儿也给你提前物色个?”周叔为老不尊。

卫天明没好气的斜了周叔一眼,心想你要是敢说晚上就别想上婶儿的床了。

“明我就找居委会的小李去,让她多费费心,说什么也要让柱子年前把婚结了!”老太太拍了拍床沿。

“谭奶奶,我看柱子哥就想要个漂亮的,每次柱子哥看见你们中院的那个漂亮姐姐眼镜都直了。”小卫又给添了把火。

“啪”屁股挨了一下,“谭姨,何大哥,别听这小子胡说!”周叔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

“小明子这话倒没说错,现在想起来给柱子介绍的几个对象都是城里的,人品、工作也不错,就是模样差了点,不过也不能啥都顺着柱子。”老太太定了个基调。

“对了谭姨,这袋子里面有1斤油、10斤米还有几根香肠,让大清哥给你放起来吧。”周叔说着把米袋递给了何大清。

“下次别带东西了,我知道你工资不少,但是定量也不多,我这边有大清看着也不缺吃食。”老太太笑着说。

“这不是前段时间买的私粮吗,买的多就给您带点,等以后买不到了再说。还有大清哥,你把油、米倒出来吧,饭盒我还那回去呢,我和老三这也该回去了,再晚路上就没人了。”

“行,我回去倒出来,稍等一下。”这时候盗圣还没长大,何家和贾家也不是亲如一家的那种,吃饭的家伙事都放在何大清那屋,老太太也省心。

没过了一会何大清就回来了,周叔结束了和老太太关于怎么给找傻柱媳妇的话题,和老太太和何大清告别回家了,出了院门小卫松了一口气,他真是怕了刘海忠,你不尴尬我尴尬啊。

“要不要回去看看?”周叔往东指了指。

“不用了,这地又不远,我有时候下了学会过去,咱回家吧。”

上了车,回头看了看这片胡同,想着过两年把卫父留给自己的院子收拾一下留着自己住,大院里面少了些生活气息,简单的说就是没啥乐子看。一路上很多地方乌漆麻黑的,还别说,这两个小破灯泡还是有点用的。

回到家,真暖和!家里得比聋老太太家里暖和10度,别看四合院的房间不大,但是挑高高啊,就是后罩房挑高也有3.5以上,加上炉子小又不舍得放煤,害怕煤气中毒窗户的密封也不严,温度还真不容易升上来。壁炉上面还有一大锅水,小卫天天都得洗澡,后世带来的习惯。

等周叔洗完脸,小卫去卫生间里舒舒服服的洗了个澡,出来看了眼墙上的挂钟都快9点了,回到屋也没关门,天冷,大家屋里的门都半开着。

看着桌子上面的CG125的发动机,这是第二代的CG125,白金点火,出了名的皮实。前世小卫收来的时候才跑了2000多公里,减震、车架、轮毂、仪表、大灯还有些乱七八糟的小部件都改了,好不好骑不好说,反正是挺帅的,改完之后就扔库房里面了,又不能上路。

再看看现在,光看配件就透着一个字:丑。油箱、车架、平叉、减震等都被自己刷成了绿色,原来虽短但帅的前后挡泥瓦也换成了找人敲的傻大厚的,之前还让人给焊了边箱、后备箱还有行李架,浓浓的工业风。车座是找鞋匠包的牛皮的,倒是挺好看,大圆灯也挺好看,可惜里面的透镜大灯被自己换成了普通的卤素灯泡。等这周放假自己就给攒出来,寒假还是远了点,关灯睡觉。

阅读四合院:从聋老太太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minixiaoshuow.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