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辅

《大明首辅》

第九卷 第七章 利器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入明隆疟四只。四月十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蓟辽和宣大两军调出来的,配给李成梁的两万马军精骑还没抵达嘉峪关内的肃州,整个大明朝却已经像一架巨大的机器一样动了起来。

农,商,钱,财。这四个字。便就是萧墨轩向隆庆帝说说的大明朝手中的利器。

农,望名而知意。由萧家的京郊农庄起步。番薯,玉蜀秦,以及改良过的小麦和水稻,眼下已餐是遍布大明各地。好的地头上,再加上打理的好,一亩地种两季,最多能产个四五石左右的大米和麦子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

如果是换了番薯和玉蜀秦。一亩地一年产个十石八石,甚至十石以上的粮食,也丝毫不奇怪。不少当年跟在萧墨轩身后,非要追着种番著1玉蜀秦的商户,也是大呼上当。

番薯和玉蜀秦产量实在是太高。没两年便铺得到处都是,头一年跟着种的还好,第二年才跟上的。虽然产量也高,也不算亏,但是收益明显不如原先打算的那般。

再看看萧家在南北的几处农场,居然已是辟出好大的地来养猪养鱼了。不禁哀叹人家毕竟是大学士。脑瓜子转的就是比咱快。而且回过头来1还是得去萧家的农庄去买水稻和小麦的种子,也只有萧家出的货色,才是上等,自个上回转了次二道贩子,才是着了道,怪不得萧大学士。

大明不缺粮食,自然军中也不能缺。无数辆牛马拉着的大车,或者满满的大船。载着满仓的粮食。源源不断的向着西北的肃州一带进

而这些运粮的牛马和粮船,却又几乎没一辆是朝廷拿出来的,这便是萧墨轩所说的第二字,“商”。

商人趋利,是乃天理。李成粱所率的马军虽然只有两万,可殿后挂卫的步兵,却又有过十万人之数。

从肃州出嘉峪关,到额尔齐斯河,要经过沙州,哈密和吐鲁番,路途千里,所以这一路上的补给。显的尤为重要。

历朝历代,只拿得出三个办法,最常用的办法是征民夫,但是征来的民夫大多也是被逼无奈。整日寻思着如何逃走,也是常事。况且征来的民夫,还得另外分出兵力和精神来去管。至于哪个地方该出多少民夫,该服役多少时间,更是说不清楚的理,有的靠得近的地方,甚至因此而整县整府的废了农事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第二个法子是动士卒,可如此一来,损耗的兵力更大。

第三个法子,就是就地取食。可关外和西域一线,比起中原来本就是人丁稀少,眼下指望瓦刺和畏兀儿人来供应十多万沿途明军的食宿,更是不可能。

这三个法子,无论是用哪个法子小想来都不久远,否则历朝历代,为何中原王朝想要大规模驻军关外,都是难之又难。

原本户部是准备了征民夫的公文,可是还没送到内阁里头,就被执掌户部的徐阶挡了下来。

原来这一回朝西北运粮,竟是不需要官府征一夫一汉。

内阁和兵部早就拟好了公文,以兵部的名义,向大明境内的商户大量买粮。若是随军出关,只要在肃州办好文书,等上几日,见数量够了,自然又会有朝廷的兵将沿途护送。

等送到营中,直接拿了金券银票,或者是军中的堪合文书回头,去关内的钱庄里头领回自己那份就是。

哪些地方能调出多少人手出来,能送到哪边,早就由这些商户和役工们自个谈好,既不会误了各地的农事,也不会担心有人逃跑,朝廷的兵马只要分批沿途护送就成。

而来回拿的都是金券银票。也省了不少事儿,这一头,就又是萧墨轩所说的“钱”字了。

自打三月底起,南北二京的“朝庄。里头早就忙活开了。

这么多人一路西行,吃喝住行都要使钱,除了南北二京之外,从江南1湖广,四川到肃州的一路上。成都,西安,大同,灵州,等等这些大城果头大小、面额的金券银票,都要备足。

专门制作金券银票的制钞房,几乎连续十来天都没歇工。新印刷出来的金券银票,除了一小部分用来兑了南洋商人的金银外,大部分被存放在两京的库房里。

如今南洋二带,用的几乎都是大明朝庄的金券银票,用张四维的话来说,“若是用金银,还怕有个成色好坏,若用我大明的金券银票,一两银子便就是一两足色细丝

什么成色的银子能换到多少金券银票,早就在各地的钱庄里头就算好了1而各地钱庄收到的金银,又全部汇总到“朝庄”里头,铸成水一准的成色。

前再年铸炼金银的大师傅。还多是东瀛过来的手艺人居多。这些扎着朝天小辫子的偻人,其他的不好说,可铸炼金银的水准那倒是没得口认两年。明人也学得会系可以炼出来比偻人做的旧川,不讨为了维持金券银票的价值,仍铸得和从前一样。

萧阁台对徐阁老说了,偻人虽然不大好,可铸银的手艺了得,我殃浃大国不必连这点风度也没,咱这就叫技术引进。啥叫技术引进,徐阁老不大懂,不过技术和引进分开来,还是懂的,合在一起,也就那么个意思。

至于金银铸得比以前好,萧阁台也说了,总用一样的金券银票,日子长了总是不好。若是真铸得好了。以后重制几版新模样的金券银票,到时候十张老银票换九张新银票,金银的成色也再上一准。也防着年头长了,有人能做出差不多模样的假券来,这是好事。

到底是好是坏。普通的商户也管不了那许多。可毕竟金券银票用着方便,也是事实。况且如果想要金银,也大可以拿着去钱庄里用金券去换,换出来的也是水一准的成色,反倒比从前食着金银的时候,心里头更塌实。

况且把钱放到钱庄里头,换了金券银票,不但少了许多担心,几张纸总比一堆金银更容易收藏吧。更可以有利钱拿,这简直是列祖列宗都没想到过的好事儿。商户和百姓。纷纷把自己手上的大部分金银和铜钱换成了金券银票。

而南洋和西洋的商户,若是不急着带金银走的,也都宁愿拿着金券银票去使。近两年来,据说西洋有些大商之间,也学着用大明“朝庄”的金券银票互相交易了。

来自南洋和西洋的金银,源源不断的朝着“朝庄”金库房里头涌进。

至于这回新印出来的金券银票。在没有收到金银之前,自然也是一张都不能兑出去。这些金券银票。都是给西边准备的。

户部早就下了文书,凡是在大明的边市交易,一律只许用金券银票,上个月底,把归化也加了进去,若是要换金银,只能等交易完了自个去换。

嘉峪关内的肃州,也是新开了朝庄的分行,大军西进,只要是能用金券银票的地方,绝不用金银。而且,据说肃州也要和大同一般开边市了。

萧阁台私下说过,绝不把西边来的金银,再漏一丝一毫出去。真的一丝不漏,当然是不可能,但是想要逼着西域诸部也学着用金券银票,倒也是不争的事实了。

户部和朝庄里的掌柜们,连日连夜的加班加点,为的就是算出个大约需要备下多少金券银票,那些地方能直接用上,又有哪些地方非用金银不可,金银又该是要准备多少。

不过。无论是农,商还是钱。使起力来都得有花费,这又是萧墨轩说的最后一个字“财”

这个财字,倒和前面三个字不同,得从太仓里出。

好在大明这些年积累,也有了些底子。海瑞海关长那里的海关,是个大头,每年大几百万两的税银不在话下,眼下更是有突破千万的势头。

海关长铁面无私,是整个大明朝都出了名儿的,当年连皇上都敢骂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给你开后门,人家后头还有当今的皇上和萧阁台撑腰。

除了海关外,各地的商税也是节节高涨,相比之下,农税倒还降了三四成,可总的算下来,比起嘉靖四十年,各地加上太仓能收到的赋税,足足翻了一番还略微冒头。

自从隆庆二年后,京官欠俸的事儿也再也没有闹过,不但如此,京城内外的官员们,俸禄还涨了一倍,若是能得个吏部的优考或者良考,不但升职有望,年前还有奖钱,足可以过个大大的肥年。当然,若是科察被评个下等,那便是想也不要想了,赶快回府邸收拾包袱,准备搬家吧。

好在优良中下,下等毕竟只占一个字,只要小心些,总还是得优,良的机会大些。

无论是种地的农民,还是行走的商户,或者是衙门里的老爷门,只要不是懒得抽筋了,都是腰包鼓鼓。遇见赋税剁变,也不像往常那般避之不及。

这回要去西北的两万马军。人还没出关,就一人先支了十两银子的饷金,步兵则是五两,听说若是的胜,更有重赏。向上回跟着李总兵打全宁的那两千多人,一半都升了官,最少的也打了几十两的赏。

肃州城下,十多万大军士气高昂,人人求战。

从各地到西北的大道上,运送粮草和插重的队伍也是络绎不绝。

钱财是花出去的才叫钱财。若是只堆在官仓和私窖里头,那只叫东西;若是一个朝廷让百姓不敢使出钱财,哪有脸面继续收着百姓的赋税;而朝廷的钱财,真转回到了百姓手里,而不是被上上下下的找着借口私墨挥霍,那才使百姓真敢去使出钱财,萧墨轩如是说。

阅读大明首辅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minixiaoshuow.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