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奏陛下,臣觉得这次给士卒的通赏。”
听到皇帝让兵部核定封赏,同汪应蛟对视了一眼,毕自严开口提议到。
“是不是可以换成粮秣布匹?”
“怎么,度支司缺少银币,将主意打到了给士卒的赏银上?”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轻笑一声,调侃的问到。
毕自严所说的通赏,就是全军都有的赏赐,也不多,一人一枚银币,可以看做是事后给的开拔钱。
通赏都是有度支司官员、宫中太监监督,公开发赏,这个钱是真的没人敢贪。
见到皇帝脸上的笑容,毕自严就知道皇帝没有真的动怒,只能无奈的道。
“臣,臣这也是无可奈何啊。”
现在市场上银币的购买力更强,有更多的银币,就意味着朝廷能做的事情更多。
就算是能节省下五万枚银币,也能让国帑用段时日了。
“上次宝泉局说轧印银币的效率一直上不去,户部和度支司不是讨论了吗?有结果吗?”
重新在椅子上坐下,挥手示意在场众人也坐,朱由校看向汪应蛟问道。
“除了多增机器,扩大产量外,别无他法。”
闻言,汪应蛟失望的摇了摇头道。
“臣曾经与户部上下官员商议过,是否可以重新使用纸钞,但大小官吏俱都反对。”
曾经的大明,户部官宝钞局,工部管宝源局,但宝钞那玩意儿早就跌成了废纸,而宝源局的那点儿产量对朝廷来说不是杯水车薪,而是沧海一粟,根本就控制不了货币数量。
更直白的说,大明就没那个衙门有过管理货币数量的衙门。
“纸钞那东西还是算了,百姓也不傻,谁会愿意用一金换一纸。”
听到汪应蛟的话,毕自严相当干脆的摇头道。
大明宝钞的口碑早就深入人心的烂了,擦屁股都嫌硬,根本就没人肯用。
“如今朝廷缺少的不是银料,而是成品的货币。货币除了银币和纸钞外,还有铜钱一途。”
“南北两京两个宝源局,每年可铸铜钱两千多万枚,虽然听起来很多,但实际上满打满算也就是两万多枚银币。”
“在饮料充足的情况下,以目前宝泉局的银币产量,一年时间大概能轧印两千万枚上下,每日大概是六万枚。”
说到这里,毕自严又补充了一句。
“这是朝廷定下的兑换数,但现在北京城中,一枚银币值钱金花银一两三钱,正样铜钱八百枚。”
“朝廷对市场的调节,还是缺乏手段,而主要的问题就在于,不管是银币还是铜钱,朝廷的产量都很不足。”
这就是大明现在经济政策所面临的窘境。
纸钞,因为当年朱元璋的粗放式管理,历代人口口相传下来,已经失去了民心。
铸造铜钱,朝廷铜产量不足,而且就算是足了,估摸着也难以维持民间消耗。
当年的赵宋,年铸钱量在三十亿往上都闹钱荒。
而银币。。。
别看现在皇帝的印钞机是马力拉足的在轧印银币但还是在手中积攒了大量的银币。
但大明的银产量其实非常的捉急,不然也不会在后世流传出银矿滋生明军的说法了。
“两千万枚。”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伸手摸着自己的下巴,心中计算了起来。
他记得,后世流传,明末境内的存银量在八亿两往上,这就是划拉出一半要铸成银币,也得铸上个二十年。
现在宝泉局死命的在轧银,但依旧难以满足民间消耗就佐证了这一点。
而且,随着他让人用银币锁死了京城基础物资的价格后,市场上货币兑换比的变化,也在说明着铸造量的问题。
想了好一会儿,朱由校都没能想出一个合理的处置方法,只能看向毕自严问到。
“毕师有什么想法?”
“从云南弄铜料。”
看着皇帝,毕自严将自己从户部、工部、古今通集库看到过的内容总结了一下后道。
“臣请输银币入滇,换得铜料出滇,运至京中铸币。”
看着皇帝,毕自严解释道。
“云南之地,自太祖高皇帝克复,就颇为盛产铜料,然当地并不用铜钱,而以海蚆与食盐作为货币。”
“然其地为我大明之地,今陛下推行银币,云南之地自然也要包含在内。”
“等一下,云南用什么做货币?”
不待毕自严说完,朱由校就伸出一只手止住了对方的
“云南用什么做货币?”
“海蚆与食盐。”
看着皇帝,毕自严重复了一遍。
然而,在看到皇帝那疑惑的表情,毕自严只能又解释了一句。
“海蚆就是贝壳。”
“。。。”
听到毕自言的话,朱由校有些无语的眨巴了两下眼睛。
大明,还有用贝壳当货币的落后地区?
“我听说,前元的宝钞在云南也有人用。”
先是看了一眼毕自严,汪应蛟的双眼中闪过一丝回忆,开口补充道。
“当时,我就在南京兵部,对此事也是知道。”
“我记得,那应该是万历四年,当时张太岳其实就已经发现了货币上存在的问题,所以下令在云南铸钱。”
“是当时的云南巡抚郭廷梧奏言。”
闻言,早已背过板的毕自严开口补充道。
“国初京师有宝源局,各省有宝泉局。自嘉靖间省局停废,民用告匮,况滇中产铜,不行鼓铸,而反以重价逮购海蚆,孰利孰害?”
“时张太岳为首辅,王国光为户部尚书,下章部议后,令开局鼓铸。”
“万历四年,命户工二部,准嘉靖钱式铸万历通宝,金背及火漆钱,一文重一钱二分五厘,又铸镟边钱,一文重一钱三分。颁行天下,俸粮皆银钱兼给。”
“后命十三布政司皆开局铸钱。”
“但到了万历八年,张太岳还是下令停了云南铸钱。”
待毕自严简单的说了一下事情的经过,汪应蛟总结道。
“其原因,用陛下的话来说就是,品控不严。”
说着,汪应蛟就从袖中拿出一本厚厚的奏章,递给了身边负责端茶的小太监。
这道奏疏,他准备了两个月的时间,对从嘉靖至今的货币问题进行了一个总结。
“臣上嘉隆万三朝铸币利弊疏。”
从刘时敏的手中接过汪应蛟的奏本,朱由校仔细的翻看了起来。
早在嘉靖三年,还年轻的老道士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经济体系改制。
首先,要说一下大明的铜钱样式。
嘉靖以前,市场上各类钱币都有,薄钱、小钱,乃至于铁钱都有。
面对市面上盗铸的各类铜钱,嘉靖也是下了功夫去整治的,弄出了新的铸造工艺,虽然市场依旧混乱,但好歹是定下了三类官铸货币:金背、火漆、镟边。
三类钱币,都是以黄铜为基底。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词语:点化。
元末明初,工匠在炼铜时就发现,将红铜与炉甘石(碳酸锌)可合炼黄铜(锌铜合金)。
用炉甘石点化赤铜为黄铜的工艺被称为一火,二次加工就是二火。
每次点化,锌含量增加百分之七左右。
金背钱需要四次精炼,即四火黄铜,铜钱脱范后,再加精工磨洗,币如其名,底章灿若黄金。
镟边钱,使用的是稍微次一等的二火黄铜,铜质虽不及金背,但在铸造前就要比金边稍大,脱范后会再用镟车削币外缘,使其表侧光洁,轮郭周正。
火漆是指铜钱形成黑色表面,制作工艺现代人依旧没能复原。
嘉靖所铸铜钱之精,明朝历代最工。
嘉靖之时,官方规定正币七文值银一分,但到了万历十五年,万历金背钱五文折银一分,嘉靖金背四文折银一分,也就是一两白银换四百枚嘉靖金背。
皇帝要整顿币制,这就和士绅豪右干了起来,双方直接开始了斗法。
斗到了什么程度。
老道士在铸他的官钱,民间也在同步铸造大量的私钱。
嘉靖十五年,士绅豪右私铸的滥恶铜钱从三千至四千枚值银一两,跌到了六千至七千枚值银一两。
劣币驱逐良币被发挥到了极致。
嘉靖再是想要整顿钱政,但铸造铜钱这事,毕竟是要原料的,而大明铜锡等料俱出南京,且工巧而物贱,最终嘉靖将铸钱责任交到了南京工部的手上。
然后,南京工部也没让嘉靖失望。
南京将铸钱这事儿,给干成了赔钱买卖。
在斗法了十七年后,大明朝廷向市场私钱投降,停铸铜钱。
老道士的第一次币值改革失败。
搁宫中苦修了十四年后,嘉靖又一次卷土重来。
嘉靖三十四年,兵科给事中殷正茂上奏:今财用不足,惟铸钱一事可助国计。但两京所铸,以铜价太高,得不偿费。可采云南铜,自四川运至湖广岳州府城陵矶,其地商贾辏集,百物伙贱,且系南北适中之所,可开局铸造。
这件事情在户部议论过后,以:城陵矶五方杂聚,于此开铸,恐奸诡易兴。云南地僻事简,即山鼓铸为便。
工厂就放在原材料产地,这次就不信还能赔钱。
嘉靖二次币制改革拉开帷幕。
当时的朝廷,给云南定下的每年铸造钱币额度是三千三百万枚。
以千枚铜钱是一贯计算,也就三万三千两白银,若是按规定的七百文,就是四万七千两。
然后,云南布政司又将这件事情给干成了赔钱买卖。
开铸三年后,云南巡抚王昺上奏:云南额派铸钱三千三百一万二千一百文,以盐课银二万两为工费,后物料艰难,转输不便,盐银之外,又加赃罚银一万一千两,止铸钱二千八百七十四万七百文,费多入少,乞罢之。
这道奏疏上了朝廷后,户部对这件事情的批复是:王昺说的对。
对此,老道士当即就恼火了,直接御批:上以云南产铜,不宜惜小费以亏国用,命给银铸钱如故。
当时的内帑和国帑已经分家,嘉靖的言下之意就是,铸钱都能铸亏了,你们可真的是人才啊,自己捅的窟窿自己补,但国家大用不能亏。
为了检查这个事情,老道士在嘉靖四十年四月,还用自己的名声搞了个事情。
他以内帑缺钱为由,让户部取云南新钱进内帑。
当时的户部尚书高耀奏,云南钱是户部用盐引钱鼓铸的,是给京官们发放俸禄准备的,不能给你,想要拿白银来换。
嘉靖派人去户部检查之后,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随着嘉靖的年龄增大,严嵩倒台,云南铸钱北京用的事情,也就慢慢的停了下来。
嘉靖四十四年五月,罢云南铸钱。
老道士的二次币制改革失败。
万历四年,搞变法的张居正又一次延续了嘉靖和士绅豪右的斗法,这一次他直接在天下两京十三省大肆开局铸钱。
那一年,从朝廷到地方,从上到下,一起开始铸造起了万历通宝。
然后,天之骄子张菊正先生,在成本、原料、流通这个三个因素下,让现实给糊了一脸。
京城有张居正和王国光亲自盯着,品控自然是没什么问题。
但地方官员可就不一样了。
铸钱这事儿,关系到他们的荷包,提高品控铸造铜钱是要赔钱的。
所以,铸钱的圣旨下去两年,没一个省将铸钱数量给报上去。
面对劣币驱逐良币,这血淋淋,无法改变的事实,张居正只能无奈放弃,万历八年,就让铜产地的云南首先停止了铸币。
万历十年,张居正刚死,急着清算张居正的士绅豪右当年就给整出了个大活。
浙江将仓库里一批以前囤积下来,难以用出去的铜钱充作军饷,直接在江南酿成了一场兵变。
面对这种情况,万历只能借着长子朱常洛的出生,捂着自己的脸下诏,因为官铸铜钱质量太差,民间盗铸行为太广,铜料又难以获得等原因,停止各局铸造铜钱。
而在诏书的最后,还附带了一句:愿仍前鼓铸者,听从其便。
算是在币制市场上彻底的向士绅豪右投降了。
“呼。”
看完了汪应蛟的奏本,朱由校长长呼出一口气,抬头看向毕自严问道。
“毕师想要重新在云南开局铸钱。”
“但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毕师,有什么想法?”
ps:这章内容日后我会往前改动
阅读天启皇帝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minixiaoshu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