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第52章 冷战背景下的德国统一问题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德国的分裂主要是外部的美苏冷战因素造成的,德国的分裂给德国民众带来了无限的伤痛。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审时度势,放弃了对苏东集团僵化的强硬政策,主动缓和与苏东集团特别是民主德国的关系,而受苏联控制的民主德国则显得日益被动保守,最终随着冷战结束、民主德国政权的更迭,苏联丧失了对民主德国的控制,联邦德国实质上以一种兼并的方式统一了德国。一)东西德国的对立在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成立之初,双方都对德国统一抱着积极的态度,联邦德国的《基本法》的序言就提到:德意志人民须依自由自决完成德国的统一与自由。但是在冷战背景下,阿登纳政府实行的倒向美国西方阵营的外交政策,与控制民主德国的苏联形成尖锐的对立。由于联邦德国的人口明显多于民主德国,而且两个德国亲西方的民众人数远超过亲苏联的居民,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绝不会让德国通过民族自决的方式实现统一。1953年,苏联承诺只要统一后的德国愿意在美苏对抗中保持中立,就允许德国统一,但当时的阿登纳认为不能为追求统一而放弃西方盟国的安全保护,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在1954年义无反顾地加入北约,成为反苏集团的正式一员。此后,民主德国在苏联的授意下,对德国统一日渐采取消极的态度,主张东西德已经成为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再存在统一问题,并明确告诉联邦德国,如果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国家,将不会与联邦德国正常交往。民主德国于1955年5月与苏联、捷克斯洛伐·维利·勃兰特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八国共同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成为与北约对峙的军事集团中的一员。德国统一问题因冷战的加剧而被搁置起来。

(二)新东方政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德国对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态度强硬,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不承认民主德国与波兰的边境线,它虽然与苏联在1955年9月建立外交关系,但在外交政策上还是坚持联邦德国为德国唯一合法代表的立场,并先后与南斯拉夫、古巴等与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断交。

联邦德国的这种外关政策使其外交活动空间变得很狭隘,随着民主德国地位的巩固,联邦德国的外交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美苏冷战的缓和,1966年上台出任总理的社会民主党领袖维利·勃兰特清醒地看到,阿登纳的东西方对抗政策已行不通,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联邦德国摆脱外交困难,进而实现德国的统一,由此他提出了改善与苏东集团的“新东方政策”他主张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力求以“合作代替对抗”缓和并发展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表示愿意承认欧洲现状,在战后边界问题上对苏联和东欧国家作出让步,承认与波兰的边界,承认民主德国,实现了两国的关系正常化,1973年两国同时加入联合国。勃兰特在施政声明中,第一次在官方场合用“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称呼取代“苏占区”的提法。

1970年8月12日,勃兰特亲赴莫斯科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签署莫斯科条约,规定包括德国与波兰的奥得—尼斯河边界和两个德国在内欧洲各国边界不可侵犯。此后,勃兰特政府先后同波兰、民主德国、捷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签署条约,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新东方政策”及时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呼喊出了德意志民族的共同心声,体现了全德人民期望统一的愿望。它不但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也受到全体德国民众的拥护。因此,联邦德国牢牢地抓住了统一的主动权。而民主德国的政策则相形见绌,它否认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性,认为“社会主义民族”与“资本主义民族”像“水”与火一样是不相容的”其顽固政策渐渐为世人所否定与排斥。

(三)不攻自破的柏林墙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当时作为民主德国政府太上皇的苏联已渐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当中,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思维”的外交理念,主张东西方对话,缓解矛盾,放松了对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国家的控制,同时也减少了对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援助。在此背景下,到1989年,民主德国的统一社会党政权已经是危机四伏、四面楚歌,国内反对派势力迅速坐大,不断发起规模庞大的游行示威,要求“新闻自由”“选举自由”大批国内居民通过匈牙利,经奥匈边界逃往联邦德国,柏林墙已经形同虚设,丧失了实际的价值。

11月9日下午,统一社会党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签发“迁徙自由的新旅行法”宣布即日起由民主德国边界出国旅行和多次往返,不必申述特殊理由,这样实际上开放了与联邦德国和西柏林的边境线。消息一发布,众多将信将疑的东柏林民众马上聚集到边境检查站,他们没受到任何阻拦,很快就顺利通过,进入了西柏林,在各个边境站,东西柏林的同胞相互拥抱、亲吻,欢呼声与哭泣声响成一片。据不完全统计,在边境开放的前10天里,前往联邦德国和西柏林的民1989年,人们纷纷走到柏林墙头·主德国民众超过1000万人,几乎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对此,西方人士认为,柏林墙的开放,是“事实上重新统一的预兆”

(四)统一时刻

联邦德国政府的总理科尔得知柏林墙开放的消息,马上结束了对波兰的访问,回国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在新形势下联邦德国的应对措施。11月28日,科尔在联邦德国议院提出了实现德国统一的《消除德国和欧洲分裂的十点计划》又称“十点计划”提出了德国统一的日程安排。起初,民主德国对科尔的提议反应冷淡,但是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恶化,统一社会党渐渐丧失了对国内政权的掌控,在1990年2月,统一社会党宣布改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放弃了原来的目标。3月18日,民主德国举行第十届人民议院选举,结果基民盟大获全胜,原来的统一社会党变为在野党,基民盟主席洛塔尔·德梅齐埃(LothardeMaizière)担任部长会议主席。

德梅齐埃执政后,两德政府迅速展开了关于德国统一的谈判。

4月18日,两国内政部长首先讨论内部安全问题,紧接着财政、劳工、农业、交通、邮电、环境和发展援助等部长分别举行会晤,商讨相关事务,两国在5月12日就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一揽子条款达成了协议。5月18日,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两国外长分别代表两德签订关于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的协议,即两德的《国家条约》。《国家条约》自7月1日起生效,依据条约规定,两德将建立三个联盟:一是货币联盟,东马克在一定条件和限度内以1∶1的比率兑换成西马克,以西马克统一两德货币;二是经济联盟,引进市场经济体制,民主德国应促进企业私有化,社会市场经济成为经济联盟的基础;三是社会联盟,在民主德国实现联邦德国的劳动法规、保险和福利制度。

1990年8月31日,双方又签订了关于两德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统一条约规定,两德和平自主地通过民主与自决的方式实现统一,民主德国将在同年10月3日加入联邦德国。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统一后的德国首都为柏林。10月3日零时,在柏林国会大厦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联邦德国的国旗飘扬在国会大厦,两个德国终于顺利实现了统一,民主德国以5个州的形式加入到联邦德国,正式结束了德意志民族被分裂近50年的历史。诚然,东欧剧变与冷战的结束为德国统一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机遇和外部条件,但德国统一的根本原因还是德国人民对统一的强烈要求,统一的民族情感才是实现两个德国统一的支柱与根本动力。

“华沙之跪”1970年12月7日,出访波兰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一行,前往华沙当年的犹太人隔离区,向那里的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完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这一举动引起德国国内乃至世界各国的惊动。“华沙之跪”极大地提高了勃兰特和德国在外交方面的形象,为此,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华沙之跪”也被标志为战后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新东欧政策)的重要里程碑。

阅读一本书读懂德国史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minixiaoshuow.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