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冰柜里有个女神

《我家冰柜里有个女神》

第289节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想到这里,还只是我的猜测,我需要证据,进一步的证据。更多的数据,在我的脑海中电光火石般地计算着:

首先,是关于史料中铜人重量的记载。不难想象,这么大的铜人也是无法一一去称的,重量只能估计;而且每个铜人的重量应该是不同的。所谓“各重千石”的说法只是泛指。不过真要说起来,“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6.26克,一千石,约合今天的千克。如果按照按二十四万斤计,合今千克;按三十四万斤计,合今千克。这就是说,最小的一枚铜人重也在30吨以上,大的则在87吨以上。

我在大脑中飞速地运行着这些计算,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如果铜人如史书记载那样“高三丈”,按照秦朝的长度单位换算,一丈就是今天的231厘米,三丈就是7米左右。如果铜人是实心的,根据估算出来的重量结果,结合铜的比重进一步计算,最大的重量千克,体积为应该是9.8立方米;最小的重量千克,体积约为3.5立方米。这比“高三丈”的记载少得太多了。由此可见,铜人一定是空心的。

而且,史料中有关这十二铜人的称谓很多,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它们经常被叫做“钟”。将铜人称作“钟”,不但因为铜人是空心的,它很有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正儿八经有胳膊有腿、像兵马俑一样的“铜人”,而是一口口超大的铜钟,只是外表做成了铜人的模样。可以想象,铜人的头部,就是常见的铜钟顶端用于悬挂的那个把柄。只是,这么大的铜人大钟,没有绳子能挂得起。

这十二铜人的去向,有些史料说是在三国时期被董卓所毁,用于铸造铜钱和兵器。但是那都是野史所载,不足为信。大部分人还是认为,秦始皇十分喜爱这十二铜人,将其搬进地下寝宫,作为死后的冥界守卫。

更重要的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之前利用先进仪器探测秦始皇陵封土堆时,发现下面竟然有巨大的“铜环”,重量接近千吨。如果按照我之前计算的铜人重量,十二个全部加起来,可不就是千吨之重么?十二个铜人若是呈环状排列,均匀分布在封土堆之下,那不就是一个巨大的“铜环”么?

古人对有生命之物,最为重视的就是眼睛,认为眼睛是活力与生命的象征。梁代更有著名的“画龙点睛”之典故。也许,那个名曰“异瞳”的铜质圆盘,就是铜人大钟之中某种机关的钥匙,只要将其放在某个铜人的头部,就能启动机关,使地下的十二个空心铜人活动起来,按序排列,首尾相连,中间便会出现一条通往地底的路。

这无疑也就能解释刚才的地震感和隆隆声是怎么来的,那就是铜人在地下转动抬升的声音。

我这么想着,脚下步伐不停,仔细观察着封土堆的周围。没绕多久,便发现草木有被践踏过的痕迹。想必陈子奇一行人就是从这里上去的。

我向玄武道:“要从这里爬上去,你背着那个,没问题吧?”

“没事,”玄武坚决地道,“走吧,驻防的人很快就要围过来检查了。”

我们抓着草木攀上。爬了不多时,便看到一块土堆已经被推开,露出一个仅容一人爬过的洞口,直径大约一米多点。上方的长草叶垂下来,遮蔽了洞口,若不仔细,还很难发现。看旁边那些刚刚拱出来的泥土形状,这洞口此前显然并不存在,却像是自己从地下冒出来的一般。

陈子奇到底在哪里、启动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机关,才会有这样的效果,我着实不得而知。

我不敢贸然行事,先小心翼翼地将头伸进去,拿手电四处照了一下。

洞口的风不小,呼呼地向里面吹着,让我感觉这里面竟似一个无底的黑洞,或是住着一只洪荒巨兽,此时已经苏醒过来,伸了个懒腰,便开始贪婪地吸着外界的新鲜空气。

这并不奇怪。秦始皇陵密封于地下,不见天日。在封闭之前,里面点着的长明鲸油已经燃尽了所有氧气,使里面形成了负压空间。此刻一与外界相连,空气便自动向低压的地方猛涌进去。

这个封土堆,虽然当初建造时被劳工们用力地夯实,但经过了千年岁月的风吹雨打日晒之后,已经消减了不少,下面的铜人已经非常接近表层土了。我探手摸了摸,洞壁入手冰凉,是金属。从孔洞壁上的铜锈和灰土痕迹来看,应该就在不久前,有许多人从这里爬过。

我一阵兴奋,刚才的推论果然没错。于是与其他人一同,鱼贯而入。

入口处虽然狭窄,但爬过一米半的长度之后,便豁然开朗起来,空间足够我们直立行走,也不至于碰到脑袋。看来,现在我们是在铜人大钟的“肚子”里。刚才爬过的那个孔洞,就是铜人的“头部”了。

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如果这个铜人大钟是以真人为模特铸造的,应该会符合人体的比例。秦陵兵马俑们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大概都在1:7.5左右,如此说来,身高五丈(秦制尺度单位)、坐下之后三丈的人,头部长度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单位,应该是1.5米左右。这与刚才我们爬过的孔洞长度相符,进一步证明了我的推论。

整个通道的方向是倾斜向下的,后面的人踉踉跄跄地跟了上来。我转身悄声道:“你们都小心些,估计十五六米之后,通道还会收窄。”

这个长度,是我根据铜人的长度算出来的。

果不其然,随着我们悄然前进的步伐,通道又逐渐收窄起来,最后变成了只够一人爬过去的孔洞,长度是我们之前爬过的孔洞长度的一倍左右。据此推算,“异瞳”机关启动后,十二个铜人大钟的排列方式是头部与头部相连、钟腹与钟腹相连,由此形成了一个土壤中的通道。

按照十二个铜人的长度来算,水平相连起来大约有130、140米左右,再加上铜人在土堆中倾斜程度,根据三角函数计算,总共垂直向下距离大约在50米上下。而最外面那个洞口,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目测差不多20米。也就是说,等我们把这些铜人全部走完,就已经进入了地表平面以下30米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好消息还是铜人的连接方式。要知道,这些喇叭形的铜人大钟,本身就是最好的集声器。如果最下面的大钟是钟腹向外,我们这里稍许有些动静,经过声波的反射传导,下面的陈子奇便能听得一清二楚,而他们的动静,我却听不见。但是,按照目前的情况看,最下面一口钟,是细口向外的。这样一来,声音就会被包在钟体之内,陈子奇除非趴在细口上仔细倾听,否则便不会听到我们的动静。

铜钟排列方式:

入口————出口

但是,话虽如此说,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我举着手电,用特种兵的作战手势指挥着所有人,尽量悄无声息地向深不见底的秦始皇陵深处,慢慢摸去。终于进到这千古一帝的超级墓穴之中,我的心情,百味杂陈。

一边走,一边看着这些排列整齐、严丝合缝的铜人大钟,让我不禁对古人的智慧,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们居然能设计出这样巧夺天工的机关,只是不知道,这些机关会不会在忽然之间,变成杀人利器,要了我们的小命……

第三章 去你大爷的,没门!

沿着铜人大钟一路向下,十分顺畅,几无阻碍。看来,这的确是一条专门为后世前来复活秦始皇之人留下的捷径。

当然,以现在的技术,要用暴力方式打开秦始皇陵简直是轻而易举之事,不说别的,只要派几名拆迁经验丰富的城管派过来,分分钟就能把秦始皇陵翻个底朝天。但是国家保护秦始皇陵,是有道理的。这里面的文物如果不妥善保护,一遇空气,画像立失光彩,绢丝瞬成齑粉,陶器更会吸水或遇热膨胀而爆裂,到时候便连哭都来不及了。

如今陈子奇仗着手中宝物,强入秦始皇陵,带进大量空气,未知多少国宝级的文物将因此毁于一旦,想来不禁让人捶胸顿足。

路虽然顺,我们却行进得非常缓慢。爬过五个孔洞之后,到了最后一节。我做了个散开的手势,所有人都贴着钟壁,悄声向前摸着。

地底的气味此刻已经泛了上来,混合着这埋在地下几千年的铜人大钟内部散发的铜臭味,已是非常难闻。不过我们用仪器检测之后,确定这些气味里并不含有汞蒸气,才放心了些。

小心驶得万年船,我们各自带上轻便的防毒面具,试过了面具里的无线电通话装置,确定没有问题。

我先闭了手电,叮嘱其他人不要发出任何声音,便从最后一口铜人大钟的头部孔洞钻了出去。摸黑从背包里取出拾音器,戴好耳机,把集音筒慢慢地从左到右转了半圈,仔细倾听着任何可疑的声音。用了这东西,凡是100米范围内的说话声、脚步声,只要中间没有太多阻隔,都能原原本本地被采集到我的耳朵里。

确定听不到人声,我才敢把手伸进铜人大钟头部孔洞,闪了一下手电,示意剩下的人出来。

最后一个人跳出来的时候,我很自然地往旁边让了一下。突然脚下一空,幸好我身边代号朱雀的家伙眼明手快,一把将我抓住,否则就要摔将下去。我惊魂甫定,手电照去,才发现我们此刻所在的,竟是一道高墙的墙顶。

这堵高墙一侧是土壁,它与上面的穹顶之间,差不多也就是三米的距离。我伏下身子摸了摸,从坚硬程度和建筑材料来看,这应该就是帝陵四周的防水大坝。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秦始皇陵“穿三泉”,字面意思就是打穿了三层地下水。这么一来,为了防止地下水入侵墓室,防水大坝就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工程。据说,秦始皇陵防水大坝的修建,还改变了地下河流的走向。

另一方面,根据西安地区的地质调查报告,三层地下水之下的深度,差不多就是90米-120米左右。文献记载,秦始皇陵上方封土堆最初的高度为50丈,也就是115米。按照战国时期修建墓室的主流方法——地平面上下对称的“水镜法”来说,地平面以下的深度与地上封土堆高度差不多,也是100米左右。这样一来,也就与“穿三泉”的说法所推算出的深度基本相符了。

各位,你们千万别和我说:什么?秦始皇陵最深处才在地下100多米?这也太不给力了吧?抱歉,我写的不是奇诡瑰丽的幻想盗墓小说,那种书里面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应有尽有、一个无名墓室可以比地球还大。我不稀罕扯那种淡来忽悠各位。各位可以想想,100多米,是什么概念?普通住宅的层高一般是2.8米,100多米相当于40多层的住宅楼那么高!

言归正传。我们穿过十二铜人大钟的通道之后,垂直向下的距离大概是30米,也就是说,从我们所处的位置到墓底,还有7、80米左右的距离。

打起手电向下照去,深不见底。这里无尽的黑,恣意地吞噬着手电的光。在这种完全黑暗的情况下,就算夜视仪也束手无策。只可惜我们没能搞到hid超强光疝气手电。如今所能做的,只有紧贴着左侧的土壁,向前摸索。

现在的问题是,到底要怎么才能从这堵一米多宽、高度却让人头皮发麻的防水大坝上安全降落下去?

这地底的空气异常干燥,我拿出水来喝了几口,轻声问道:“攀岩工具在谁那里?”

身边代号白虎的人也刚喝完水,听了我这话,马上应声,却又道:“要用缓降绳下去?但是缓降绳只有30米长,你刚才不是说这堵墙有80多米高么?”

我点头道:“不错。但是别忘了,这堵墙是防水大坝,如果是直上直下的结构,很难扛得住外面水压。所以……”

玄武接话道:“所以这堵墙很可能是阶梯状的。”

阅读我家冰柜里有个女神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minixiaoshuow.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