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诗传

《仓央嘉措诗传》

第11章 叹他于此总茫茫——一篇独特的仓央嘉措传记 1

上一页 封面 下一页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不缺少那种浑身上下处处谜团笼罩的人物。有的人命运多舛,活得好好的莫名其妙地来了个大转折,眼见穷途末路时却走上了一条新路,反而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有的人实际上一辈子庸庸碌碌,本来并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人生,但在民间却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有的人一生中丰功伟绩数不胜数,拿出哪样都足以名垂青史,可偏偏栽在一件荒唐的小事儿上,错儿犯得莫名其妙,到今天也让人琢磨不透……

很多历史人物就是因为他们神秘传奇的经历和让人费解的某段故事而被人们记住,造成这种人生之谜的原因,最主要的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正史记载本来就不详细,甚至充满矛盾,给后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二、野史笔记、民间传说太多,让人无法分清;三、人物的多重角色和身份造成的多重人格,反映在生活中呈现出多种面貌,这样的人总会引起人们的诸多猜想;四、民间心理的夸大作用,对那些身世、经历明显迥异于普通人的,惊异、赞佩、同情、惋惜等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在本来就面貌不清的人物形象上再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后世人对历史的真相即使了解了很多,也还真就不相信,反而更愿意接受那些漏洞百出的假话。

以上四点,具备一点就足以让人搞不清楚了,要是四点同时交杂在同一个人的身上,简直就是迷雾重重般的人物了。

仓央嘉措就是这样的人。

对照以上几点,他几乎是条条不落:在正史中,关于他的记载十分不全面,而且对照各种文字版本,里面疑点重重、矛盾重重,就连他什么时候去世、因何去世、在哪儿去世都搞不清楚;反倒是在民间,关于他的野史、传说五花八门,直到现在还有新故事出现。那些新段子越编越离奇,让人看了更加同情他、喜欢他,便又在他身上强加了很多光环。其实,这些光环无非是反映了普通人无法实现的人生憧憬,寄托了民间一些美丽而朴素的感情。

最重要的一点,是民间心理中可以心照不宣但永远无法写到纸面上的一种情绪,那就是对自我的否定和对冲出现实樊篱的渴望。每个人都会幻想过一种与目前状况截然不同的生活,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这样的词儿挂在嘴头说说是可以的,也能适时地用来安慰一下自己,但其实是不做数的。只要是个正常人,内心中对现实生活的反抗情绪就都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当仓央嘉措出现在民间传说中时,人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他作为自己内心情绪的代言人。

能够当上代言人的前提,必须是这个人有典型性。比如身份特殊、身世迷离等。仓央嘉措显然不是邻居大哥那样的普通人,他的真实身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六世喇嘛,也就是当时西藏宗教、政治事务的当然领袖。而他又显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种无欲无求、生活枯燥的得道高僧,在他的经历中人们找到了打破传统、反抗现实、追求自由的精神影子。所以,很多人往往记不住他活佛的真实身份,反而记住了他的副业——诗人。

他的多重角色和特殊身份之间的落差,足够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猜想,这些猜想将以上说到的正史记载、民间传闻、民间心理作用等因素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谜一般的仓央嘉措。

让人奇怪的是,他只不过是一个三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区区三百年前的事儿就搞得说不清道不明的,这种人物也真算少见。那么,真实的仓央嘉措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民间传说中哪些是不可靠的呢?为什么历史记载中会出现那么多矛盾呢?

翻遍历史文献和目前通行的、不加演绎的仓央嘉措传记,任何人都会留下两点突出的印象:一、关于他的生平,介绍得少而又少,而关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如当时的政治局势、政治人物等,却占了大部分的篇幅;二、一般来说,生平简单本来应该说得清楚,也容易介绍得明白,可就在他那少量的记载中,也处处让人费思量,除了矛盾重重之外,还有好多明显不符合情理的地方。

而在民间,人们普遍将他当做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可在上述正规的传记中,这一点却几乎不提,仿佛史学家们根本无视他的文学创作。

那么,正史记载中的仓央嘉措是个什么样子呢?

任何一位藏传佛教活佛的生平,都要从他的前一世讲起,这是由活佛转世的独特传承方式决定的。仓央嘉措是格鲁派第六世喇嘛,他的前世,就是西藏宗教、文化历史上享有极高声望的五世喇嘛罗桑嘉措。

说他伟大,要从宗教和政治两方面看。

宗教方面。首先,个人的成就非常突出,他在梵文、诗学、历算、医药、佛教哲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文集达30函之多,是历代喇嘛中著作最多的一位。同时,他的弟子众多,经他授戒的门徒数以千计;其次,在宗教事务上,从他开始,历代喇嘛成为哲蚌寺和色拉寺的当然寺主,确立了新的教派组织制度;另外,在他的主持下,前后藏新建了十三所格鲁派大寺,史称“格鲁派十三林”,布达拉宫的扩建工程也是在他的时代开始的。

但这还不是他最杰出的成就,更主要的是在政治方面的贡献,简单地说,他几乎用一己之力,挽救了当时岌岌可危的格鲁派,将格鲁派由宗教组织发展为政教组织,并得到了清政府的册封,为以后西藏政治格局打下了基础。

他出生的时代,格鲁派的强敌是一个叫做噶玛噶举的教派,他们一直对格鲁派持敌对态度。此时,支持格鲁派的地方势力帕竹政权逐渐没落,而支持噶玛噶举的藏巴汗政权势力发展壮大。强弱对比之下,格鲁派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藏巴汗更是强悍到不让喇嘛转世的地步。

五世喇嘛好不容易坐床之后,藏巴汗政权掀起了一次反格鲁派的,致使活佛不得不跑到山南地区避难。此后不久,蒙古喀尔喀部的却图汗、噶玛噶举政权的藏巴汗和康区的白利土司结成同盟,立誓要消灭格鲁派。

面对这种灭顶的灾难,五世喇嘛只好寻求新的政治力量的支持,他选择的是蒙古和硕特部,它的首领史称固始汗。固始汗大军一到,将三股反对势力消灭掉,还帮助格鲁派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这也就是格鲁派政教合一体制的雏形。

但是,五世喇嘛心中十分清楚,这个政权实际上是受到和硕特蒙古人的操纵的,本来想请他们帮忙,没想到他们来了就不走了,反而干涉起地方的政务来。此后,五世喇嘛一方面逐步削弱、限制蒙古人的政治权力,另一方面,他又与联络、扶持更远的准噶尔部,并与新建立的清政权交好,利用外援牵扯住和硕特蒙古的势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央政府正式册封这一世系的转世活佛为喇嘛。

1682年,五世喇嘛在布达拉宫病故,享年66岁。一般来说,威望甚高的伟大人物去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轰动,而此时,很奇怪的现象却是,整个藏区一片宁静。从布达拉宫传出消息说,五世喇嘛正在闭关修行,一段时间内不公开出来处理政务了。

其实,这是格鲁派政权的第巴桑杰嘉措有意隐瞒了他去世的消息。第巴,也叫第司,是喇嘛甘丹颇章政府的总执政官,相当于清政权的总理王大臣或者摄政王。在“匿丧”期间,他就可以假借五世喇嘛的名义号令整个藏区,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政教领袖了。

他隐瞒了多久呢?15年。直到1696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才从战俘的口中得知真相。康熙龙颜大怒,狠狠地批评了桑杰嘉措,甚至说要动用武力惩罚。

桑杰嘉措慌了,忙上奏说,实际上这是按照五世喇嘛的遗嘱办的,而且,他的转世灵童已经找到,一直受到严密的保护和尽心的抚养,此时,请求中央政府予以认证。

这个少年,就是仓央嘉措,此时他已经14岁了。可是,他是早就被桑杰嘉措找到并抚养成人的呢,还是情急之下桑杰嘉措编瞎话忽悠康熙皇帝,这就谁也说不准了。在正史记载中,确实是早就找到的,而且他年幼时就受到了严格的宗教教育。只不过,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所以,后世对此说法产生了怀疑;在怀疑之后,也就编出了很多捕风捉影的故事。

此时的康熙皇帝,出于稳定西藏的角度考虑,认可了桑杰嘉措的话。

1697年,仓央嘉措被清政府确认为五世喇嘛的转世灵童,并于当年师从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剃度、受戒、坐床,成为第六世喇嘛。第二年,仓央嘉措来到哲蚌寺,开始师从班禅大师和萨迦、格鲁、宁玛等派上师学习大量佛教经典。

1702年,仓央嘉措20岁时,他应该受比丘戒了。依照以前的约定,他前往日喀则札什伦布寺与五世班禅相见。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此时他不仅拒受比丘戒,反而要求班禅大师收回此前所授的沙弥戒。

在这个时间段之内,作为仓央嘉措的老师、生活上的“监护人”以及他独立处理政务之前的“代理人”,桑杰嘉措在做什么呢?

几乎所有书中的记载都是他大权独揽地把持西藏地方政教事务,给人一种欺上瞒下的政治投机者的印象,甚至还有学者因为他结交噶尔丹而直接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帽子;但是,几乎所有学者也都肯定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历史贡献,他确实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论个人的政治水平,在当时的西藏地方也属于佼佼者。然而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会犯错误的,如果这个错误是根本政策出现了问题,政治生命也就无法保全了。

阅读仓央嘉措诗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米妮小说网(www.minixiaoshuow.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热门推荐